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行业资讯 >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为何高铁媒体一枝独秀

源自: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12-06 15:52

  知名专家、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媒介》杂志总编辑黄升民出席分享会并发表主题为《交通场景媒体的势与能》的演讲。

  11月22日,由中国高铁传媒大影响者韵洪嘉泽主办的“闪耀C位,一起霸屏”2018媒介营销分享会在广州康莱德酒店成功举办。电广传媒高层领导、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品牌高层等各界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环境下户外广告,高铁广告的发展趋势及营销动向,展望高铁时代下媒介营销的新机遇。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媒介》杂志总编辑黄升民

  知名专家、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媒介》杂志总编辑黄升民出席分享会并发表主题为《交通场景媒体的势与能》的演讲。

  户外交通媒体一枝独秀 构建新的价值版图

  随着中国铁路迈入高铁时代,高铁这张“国家名片”不仅改变了人们出行和生活,并不断重塑中国城市发展格局,高铁形成的经济、生活圈,为区域经济和品牌成长不断孕育出新的模式和新的机遇,更改变了中国广告行业时代发展的媒体形态与格局。

  黄升民教授指出,在不确定性经济环境下,广告市场波动不断,在传媒媒体日渐被唱衰,陷入自救与被救的困局的当下,户外交通媒体广告一枝独秀。并且,以高铁为代表的户外交通媒体正在发挥势能,构建新的价值版图。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旅游经济主要数据报告,2018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8.2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4%。黄升民教授分析道,蓬勃发展的出行市场,同时反映出消费观念的变化,特别是消费升级,休闲、旅游和体验型消费增多,给户外交通媒体带来了更大的增长空间。

  三大驱动力助推交通场景媒体价值重构

  

  韵洪嘉泽主办的“闪耀C位,一起霸屏”2018媒介营销分享会现场

  近年来,营销环境发生巨变,消费者、品牌价值、媒介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在变化的大背景下,交通场景媒体价值重构。黄升民教授指出,传输升级、数据化、智能化成为交通场景媒体价值重构三大驱动力。

  从2G到5G,网络的技术发展让户外交通媒体有了更多的外接可能,突破了自身的载体与网络限制。在数据化方面,数据化程度加深,无论是数据来源、数据类型还是数据的处理技术、处理能力,近年来有了颠覆性的变革,也让户外交通媒体有了更多的数据可以使用,从而透视需求。而智能技术演进,让“实时互动”成为可能。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让经营者能够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与之匹配的传播,沟通与售卖。智能化,是构建智慧化户外交通媒体的必要条件。

  黄升民教授说到,随着互联网红利期逝去,在技术、数据、智能支持下,原本碎片化的线下场景需求及行为轨迹被清晰洞察捕捉,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融合,户外媒体成为线下场景入口其价值性被挖掘。

  场景化让高铁媒体价值再定义

  “场景化驱动交通媒体营销迭代升级”,黄升民教授提到,新营销背景下,以高铁为代表的户外交通媒体完成了与新技术的碰撞,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与数据、智能的勾连,构建新的商业化体系。

  黄升民教授十分看好高铁媒体的发展,用了三大关键词形容高铁媒体的基础性价值延续。一是“高端性”,即高端技术、高端受众、高端价值。二是“广而深”,广即是覆盖全国,可建立全国性广告资源网络,深则为中国高铁安全、稳定、高速,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提供可靠品牌背书。三是“融”,一方面是物理网络与信息网络融合,高铁与互联网的结合,缩短了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多元媒体类型融合,纸媒、大视屏、灯箱、刷屏、立柱、吊旗、玻璃贴、实物展、WIFI入口互联网以及“双屏联动”等都是高铁媒体的表现形式。

  按黄升民教授的分析,当下数字化冲击,媒介颠覆与重构并存,随着新营销迅速崛起,高铁媒体价值需重新定义。因此,糅合高铁基础性价值及时代特色,“场景化”成为高铁媒体价值最贴切的表征。其具备场景化价值体系生态特征的表现有三:空间资源的不断挖掘、空间价值的不断放大、时空价值的交汇融合。

  关于高铁媒体的未来,黄升民教授认为,高铁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高铁媒体覆盖了人们出行全场景,能根据出行需求,结合数据与技术,充分发挥其时间媒体及空间媒体融合优势,实现全场景渗透。而场景化的N次元世界,既有空间、时间尺度,也有多样态场景的尺度,进而衍生出多次元的营销传播价值。因此,高铁媒体在未来继续值得期待。

源自:中华广告网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