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行业资讯 >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现代智慧不可或缺!

源自: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9-11-27 11:32

“科技赋能,非遗新韵”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论坛 圆满举办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现代智慧不可或缺!

“科技赋能,非遗新韵”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论坛

圆满举办

 
“科技赋能,非遗新韵”,11月24日,在“光影牡丹园”2019年北京牡丹园1118国际文化节的活动中,以“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牡丹论坛在牡丹C-POP实验剧场圆满举办。
 
论坛由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办。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政府部门、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关前辈、学界专家、电视传媒行业代表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席本次论坛,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牡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家彬致辞并发表演讲

牡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家彬代表主办方致辞并发表以“非遗就是文明族谱、传承就是文化筑魂”为题的演讲。他表示,非遗就是文明族谱,传承就是文化铸魂。非遗保护,是对技艺的保护,对工匠精神的保护,对文化的保护。他提出,非遗的保护,可以构建一个文化传播模型(FADTIC),即非遗保护公式:非遗技艺+文化符号+时尚元素+工业设计+前沿科技+垂直行业=非遗文化衍生品;这其中,技艺、工业设计、垂直行业构成非遗传播的“三要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核心就在于科技进步的推动:一是科技助推的设计,二是科技助推的再创作,三是科技助推的推广,四是科技助推的营销,五是科技助推的跨界融合,六是科技助推的观念变革。开放发展、融合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行各业结合,才能扩大发展空间。他还提出了几个观念变化的方向——“云山雾罩”、“见异思迁”、“投机取巧”、“偷梁换柱”,并表示:只有“云山雾罩”的思维,才有美轮美奂的作品,只有科技的助推,才能达到创意营造的效果;只有有“见异思迁”的习惯,才能创造创新的源头活水,借助科技的进步给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只有“投机取巧”,才有精雕细琢,才能传承时尚,让设计、让作品、让艺术成为经典、成为永恒,让科技的力量、文化的信仰,不仅能够实现价值,而且还能够在生产、生活、生命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生态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有“偷梁换柱”,才能达到内涵是民族的、外延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为体、世界技术为用,把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现代文化商品的推广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同时更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处于良性进化状态。只有让文化遗产重新回归生活,才能重新寻回其价值,只有“活着”,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保护并得到延续。保护非遗,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族谱。非遗提供的是一个过去的样本,让“文化活起来”,不可或缺的无疑是现代的智慧!

 
原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演讲
 
原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他肯定了“科技赋能非遗产业”的重要作用,并表示,中国拥有众多传统深厚的非遗文化,如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医药等等,这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这些密切相关。众多深厚的传统延续到现在,我们发现,中国有很深厚的传统,但还没有形成现代优势。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要与时俱进,在各类品牌行业中都会有所吸收并进行演化变革。这其中有多方因素,最主要的一点是时尚观念、文化观念的跟进变化。传统智慧的运用在受到了启发以后,上升到观念层面,进行创意演化,最终融合到各类作品当中,才有了古韵新生。那些美轮美奂的作品,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化的再现。有借鉴、有转移、有组合,但这其中蕴含着更深层的创意和观念。这与现代人的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如出一辙。也就是说,“造物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人类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因此,非遗的保护与国家的发展、人民全面的提升都息息相关。归根究底,社会的进步就在于,外在之物的发展最终要使人得到发展、得到丰富、得到提升,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无论是在造物上、在文化艺术上、在哲学及学术发展上,都离不开非遗,如果人们能将非遗这些文化因素活化、并运用得当,或许将对经济、社会、文化、艺术、人文、教育、学术形成全面的推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书记、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以“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意营造”为题进行演讲。他讲到,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要秉承“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理念,这里的“融”一定是彼此共同来进行。新的科技与新的生活可以进一步催生文化的新形态、新业务,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把文化的产业业态进行转化之后,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升级。原来的业态相对低端,经过科技的赋能之后,产业得到升级,进一步把原来仅仅停留在文化资源层面的物质进行了有效的转化。非遗的传承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培育产业内生动力,使文化科技相向而行,共同融入实体经济;二是创意引导文化消费,使数字手段消费赋能,与时俱进创新供给;三是营造形成创意氛围,要激活居民文创动力,特色营造众创氛围;四是科技赋能文化资源,要提升资源配置能级,有效打通云端指尖;五是精准匹配美好生活,培育社会供给主体,精准满足百姓需求。

 
北京邮电大学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文化内涵挖掘与分析方向学术带头人赵海英教授现场演讲

北京邮电大学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文化内涵挖掘与分析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海英教授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为例,围绕“数字智能时代下文化计算的研究与实践”作了主题演讲。她讲到,数字人文就是“数字”和“人文”的结合,通过数字化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手段、新内容;文化计算指的就是人文的数字化研究。文化计算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挖掘文化内容的本质和传承优秀文化,发现其时空演变规律。随着智能时代数字信息的飞速增长和技术的进步,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文化计算的实践能够帮助非遗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通过大量的实例讲解,她分享了由表征与建模、挖掘与分析、融合与演化、多模态展呈、跨域传播的理论组成架构,分析了基于文字计算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方法体系模型,并介绍了重点实验室对于文化计算研究的四个研究方向:文化基因和文化量化、数据编码标准研究、基于文化内涵多模态呈现模式、文化聚合与传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孙艳玲现场分享非遗创业的心得体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孙艳玲以“弘扬传统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分享了满洲刺绣·渤海靺鞨绣的文化传承心得与创业推广经验。她讲到,以渤海靺鞨绣为例,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传承与传播必然要结合实践。要注重非遗品牌的建设,方法可借鉴和遵循以下四点:一是线上线下的非遗入校园、社区、银行、会所、幼儿园等互动教学;二是建立开放的体验式博物馆、展示馆,让免费文化场所融入不同人群;三是积极向国内国外展览展示,借助资源共享平台营造展示推广的机会;四是与众多品牌跨界交流合作。借助此次非遗论坛的机会,希望能够影响一些年轻的传承人加入非遗团队、学习传统的技艺,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品牌,在设计创意和创新当中营造中国制造,回归非遗的本源,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论坛最后,与会嘉宾来到牡丹AR/VR工程实验室,参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展览,观看渤海靺鞨绣的精品展示,充分感受了满族刺绣精湛的针绣技艺。

与会嘉宾参观体验渤海靺鞨绣展览

 

(文/徐倩 李倩楠 图/林雅楠 高卫东)

源自:中华广告网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