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行业资讯 >

2022吃货盛典圆满落幕,吃货小分队带你解读北美亚洲餐饮风向标

源自:中华广告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2-08-05 21:25

尽管受疫情影响,本届吃货盛典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在线上举办,但北美餐饮人心系行业动态、热情不减,线上会场火爆一如往年。据统计,逾10000人次直接参与到本次盛典当中。

       2022年8月3日(中国时间8月4日),由北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生活方式平台吃货小分队和北美亚洲餐饮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吃货盛典暨北美美食行业峰会圆满落幕。尽管受疫情影响,本届吃货盛典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在线上举办,但北美餐饮人心系行业动态、热情不减,线上会场火爆一如往年。据统计,逾10000人次直接参与到本次盛典当中。本届盛典嘉宾中不乏鼎泰丰、Panda Express等成功占领北美市场的国际化亚洲餐饮大牌,还有Taco Bell、麦当劳等全球连锁快餐领军者的倾情加入,更有餐饮供应链中各个重要环节的优秀企业代表就资本、选址、预制菜、云厨房等一系列产业中的新问题、新趋势与在场同仁进行了热烈探讨(盛典完整内容回看:https://urlzs.com/JyG8F )。

        活动中,NAAFIA亚洲餐饮协会颁布了北美餐饮人期待已久的2022年度北美饮食行业十大文化品牌以及十大领军人物。鼎泰丰、HMART亚洲超市、刘一手火锅等十家品牌,和以“是拉差辣椒酱”(Huy Fong Foods)创始人David Tran、SFA美国优质食品协会副主席Nona Lim为代表的十位餐饮食品从业者获此殊荣。而吃货小分队调研团队联合亚洲餐饮协会精心出品的三项产业研究报告也在本届吃货盛典上重磅发布,从内容营销、行业语境、消费者洞察三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专业的行业信息参考。

北美餐饮最权威代表首次齐聚,盛典共话后疫情时代行业新机遇

       作为北美唯一以亚洲餐饮为落脚点、中美跨境最权威的餐饮消费品行业峰会,2022吃货盛典由吃货小分队联合创始人Cosmo Hu的开幕致辞热血开启。Cosmo指出,新冠疫情为餐饮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但同时孕育出新的商机和变革。2022年在美华人总数已超过550万,基于此市场规模,中餐在美国的迅速发展、中餐品牌在美国的广泛传播有目共睹。疫情前仅洛杉矶一地,中餐厅数量已超过3600家。然而2020-2021年,疫情导致美国餐饮业总营收从9000亿美元骤降到6500亿美元,餐饮从业人员从1560万人减少到1250万,全美至少有11万家餐厅抱憾关闭(数据来源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

       幸而,2022年新冠疫苗的普及使餐饮行业的经营环境得到改善,许多餐厅重新向公众开放。据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预计,今年食品服务业的销售额将达到8980亿美元,不仅相较2021年增加990亿美元,较2020年增加2200亿美元,更值得餐饮人兴奋的是,2022年的预测行业销售额已超过2019年也就是疫情爆发前的行业销售额——8640亿美元。这对北美餐饮同仁来说必然是新的商机,但也蕴含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因此,Cosmo呼吁北美餐饮从业者结为联盟、共同发展,每年相约吃货盛典、共话商机。接下来,来自北美餐饮界的嘉宾代表们就其品牌的管理经验和成功案例依次进行了分享。

       本届盛典最受关注的演讲嘉宾当属5次米其林星级获得者、吃货盛典2022年度十大文化品牌获得者,《纽约时报》评选的“世界上最好的十家餐厅”之一的鼎泰丰。对于许多餐饮人所关心的米其林级别的成功秘诀,其市场营销总监Danielle Alcock给出了她的答案:“我们做的是美食,更是匠心。质量,一致性,匠心,是我们一直的标准。员工必须经过6个月培训,每只小笼包都保证重21克,18个褶,就是我们匠心的体现”。供应链副总裁Jason Lee则道出了鼎泰丰全球136家门店获得世界各国不同饮食习惯的消费者们统一的青睐的原因:“标准化和一致化非常关键,合适的供应商能够帮助我们达成这一目标。鼎泰丰从食品原料选购、加工、蒸煮、供应都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从门店的字体到配色,乃至最小的细节,我们都希望给到客户最一致,最鼎泰丰的感觉。为保证海外分店的顾客体验质量,前期我们会不惜成本地将成熟的员工派往新店进行技术和企业文化的输出”。同样是深谙增长之道,美国最大的连锁快餐之一Taco Bell在全球拥有6446家餐厅,其背后的功臣——首席增长官Meredith Sandland,同时是美国餐饮业颇受欢迎的演讲者、商业顾问和创业者,也来到了2022吃货盛典现场并与观众分享了她对于如何实现餐饮品牌规模化的见解。她认为:“过硬的餐品质量和顾客忠诚度是规模化的重要前提,再者就是必须有足够支撑规模化的技术条件”。

打通餐饮产业闭环,从资本到云厨房适应新生态、增加新动能

       供应链是每一家餐厅的生存之本,也是本届吃货盛典的重要议题。为此,吃货盛典特意邀请到了餐饮食品产业生态中各个重要环节的专家代表,包括拥有19年麦当劳管理经验的知支之餐饮供应链咨询创始人孟庆刚、资深消费品投资人及不二资本合伙人楼军、具有全球零售品牌董事会及蓝筹公司运营管理经验的资深高管Carl Orsbourn、北美最成功的中式快餐Panda Express前区域负责人同时也是餐厅自动化处理方案提供商Rushable联合创始人的Ryan Liu,谈一谈如何实现数字时代的降本增效。

       作为当前全产业的共同趋势,Carl Orsbourn和Ryan Liu均强调了数字化对餐饮商家的绝对重要性。餐饮从业者必须通过业务+管理的全面自动化、数字化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数字餐饮并非仅仅是手机点餐,Carl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概念“Ghost Kitchen(鬼厨房/云厨房)”,即没有堂食、看不见店铺和职员、只做外卖的餐饮服务。相较传统的实体餐厅,虚拟餐厅这一模式的优势明显,包括启动快、资产成本低、数字驱动、易复制。但也更加要求数字营销。Carl的分享给在座许多传统餐厅经营者带来了启发。

       从中美餐饮消费投资的发展趋势,到餐饮零售实体选址和网红店的预制整装;从如何借势北美茶饮风潮打造下一个星巴克,到用预制菜原汁原味传承中餐大师菜;从云点单、云厨房,再到餐饮企业完整的自动化升级方案,陈明保、Hattie Chou、Lina Lynn、Josie Lin等深耕北美餐饮食品产业链多年的嘉宾们在本届吃货盛典中一一给出了颇具建设性的答案。

CHIHUO联合亚洲饮食协会重磅发布,餐饮人必备的北美行业白皮书

       为了向北美餐饮从业者提供更为完整的服务,支持每一家中小餐饮企业主在北美市场良性经营,指导中外餐饮品牌更好地服务华人客群,吃货小分队运用其深度渗透北美广泛华人食客群体的独有优势,联合NAAFIA亚洲餐饮协会重磅发布三项产业研究报告:包括《北美中餐深度内容营销趋势报告》《北美餐饮行业现状及趋势报告》和《2022北美华人消费习惯调研报告》。该系列报告历时3个月,调研1000+账号,访谈650名用户,从内容营销、行业语境、消费者洞察三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客观、专业、全面的行业信息,协助餐饮人了解北美市场。无论是餐饮食品行业从业者、上下游行业从业者、服务供应商,还是对北美创业经营感兴趣的餐饮新人,都能从中找寻灵感,有所收获,是值得每一位餐饮人参考的诚意之作。(行业报告详情:https://store.thechihuo.com/2022-taste-of-asia.html )。

搭建双向出海轨道,CHIHUO为中美餐饮品牌定制市场开拓整合方案

       近年来,麦当劳、Shake Shack等海外企业将其品牌热度从美国延续到了中国,中国本土食客大排长龙、趋之若鹜。中餐品牌出海也许可以从“洋品牌”的本土化中得到启发,那便是严格的品质把控、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精准的本土化营销策略。事实上,无论是国际品牌向东还是中国品牌向西,中外餐饮品牌都对海外市场的拓展怀有急切的需求,但同时怀揣对未知市场的忐忑。

       秉承着促进中华美食文化输出,促进中美餐饮行业健康交流与发展的使命,2016年以来,粉丝覆盖北美全部华人近四成的吃货小分队将其多年积攒的传媒经验和营销资源投入到了帮助中国商家提供海外市场拓展方案的业务中来。近来年,随着资源和体量的不断积累,吃货小分队为更多的国际品牌提供了吸收华人客群、进军中国本土市场的“反向”出海服务。2022年,旗下的Asia Creative传媒咨询公司推出了以意见领袖(KOL)营销和孵化为主要方向的C Studio板块,擅长低预算的社交媒体整合营销方案。借力吃货小分队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精准把握,C Studio致力于突破文化壁垒、连接中美客户和消费者,通过精准定位适合投放商家广告的社交账号、网络红人和博主,并有效识别、生产具有自然传播度的优质营销内容,为商家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经济、高效的市场推广整合方案。

       长达9小时的2022吃货盛典在北美餐饮食品行业的专家、商户、服务商、食客、媒体的热烈讨论中落下了帷幕,但中美餐饮人的激情不会消散。吃货小分队也将持续为华人吃货代言,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凝聚行业力量,持续打造好“吃货盛典”这一中美跨境最具影响力的亚洲餐饮行业盛会,为更多餐饮从业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吃货”,我们共同的名字,明年见!

源自:中华广告网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评论区域